时间:2023-01-16 22:14:52 | 浏览:451
在封建王朝,皇帝为了得到大臣们的忠心,除了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奖励以外,也会赐予他们一些精神财富,比如“赐姓”对于古代的大臣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殊荣。
赐姓,也叫赐国姓,简单来说就是皇帝会把自己的姓氏赏赐给对国家有着积极贡献的臣子,以此来证明对这个臣子功劳的肯定,李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唐高祖在位时,因徐世勣是唐朝开国功臣,不仅册封他为英国公,并且赐姓为“李”,李世民继位以后,为了避讳皇帝的名讳,李世勣又更名为李勣。
到了明朝时期,“赐姓”这个事情突然有了一些改变。众所周知,明朝的皇帝姓朱,国姓自然也是朱,但是郑和和郑成功两个人却被赐予了“郑”这个姓氏,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
郑和原本的名字叫作马和,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随军战士,在靖难战役当中,他舍命保护朱棣,朱棣感念他的忠贞,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用毛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郑”字,并把这个姓氏赐给了他,马和从此更名为郑和。
回顾当时的情况,朱棣对郑和的表彰只是一种论功行赏,或许是一时兴起,想到了“郑”这个字,便把这个字赐给了郑和,朱棣当时并没有考虑“郑”姓不是国姓的问题,毕竟在皇帝独揽大权的时代,能得到皇帝的提笔赐姓已经是很多人毕生不可得的梦想了。
那么郑成功又为什么也被赐姓为郑呢?大概就是人红是非多吧。想必对古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对郑成功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是大家却忽略了,郑成功原本的名字叫作郑森,也就是说,“郑”是郑成功原本的姓氏。
隆武帝在位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把他引荐给了隆武帝。都说父亲是英雄,儿子是好汉,郑芝龙的军备力量是隆武帝的主要依靠,隆武帝认为将门无犬子,对郑成功充满了期待。
隆武帝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肯定,赐予了他“成功”这个名字,也是寓意着郑成功能够成功收复台湾,事实证明,郑成功没有辜负隆武帝的期待,他成功击退了荷兰的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有如此大的功绩,隆武帝为何没有赐予他“朱”姓呢?随着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郑氏一族在明朝的地位与日俱增,郑成功作为“当红明星”,郑家人又怎么可能把郑家的殊荣改成朱家的殊荣呢?
后来隆武帝调侃郑成功道“你知道的,我没有女儿可以许配给你,只能给你改一个名字了”。这也可以看出隆武帝对郑成功的重视程度,如果隆武帝有公主的话,那想必郑成功就多了一个驸马的身份。
归根结底,赐姓对于皇帝来说,仅仅只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方法,至于是不是国姓,对被赐姓的人来说并不重要,臣子们看重的是赐姓的荣誉,而并非是被赐予了什么姓氏。
赐姓这一制度早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消失了,时代在发展,人类也在进步,一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会被更替,也会被消灭,过多的评价也是没有意义的。
河北省燕山余脉——昌瑞山南麓的清东陵区,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等150多人,是清代三个帝陵区中最大的一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最为成功的实验区。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所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清代入关后的两座大量的皇陵。其实最开始清代的皇帝们本打算效仿明十三陵大家都埋在一起,清东陵自清孝陵始(顺治帝福临)在某一次打猎活动中偶然发现此地“王气葱郁”所以就定下在此地营建大清朝的皇陵,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设计建造。于是清
清朝灭亡后不久,清西陵就遭到了疯狂的盗掘。其实,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和光绪逃亡西安,当时盘踞在东陵一带的土匪就以为大清灭亡了,于是他们就壮着胆子将东陵内苏麻喇姑的墓给盗了。这也是东陵的第一次被盗,只不过损失不大,各帝陵安然无恙。从
说起清代的皇陵,大家都知道有清东陵和清西陵,但其实清代有三个大陵: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陵,关外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之前的皇帝,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他们的祖先;而清东、西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以来的清朝皇帝,当然啦,除了末代皇帝溥仪,总共是九位。
历史人物安顺 众所周知,安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到来。 而安顺除了自然风光,也拥有着悠远的历史人文,在历史上,我们安顺曾经有过多位知名的历史人物前来驻足到访,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遗迹和不少文物珍宝,今天小编就
河南省,古称中原,省会郑州,简称“豫”,与河北省相对应,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
湖北省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与河南、安徽、江西、湖南、重庆、陕西等6省市接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地级荆门市代管的县级钟祥市,其建县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至今已有220
河南,古称中原,省会郑州,简称“豫”,与河北省相对应,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
关于邓州,之前小南跟大家聊过,这里曾是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五代时期的"宣化军节度",地位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可谓是盛极一时。不仅如此,在北魏至金时期,北魏孝武帝、唐高祖、唐昭宗、宋钦宗、宋高宗、金哀宗六个帝王,都意欲迁都邓州。但
安徽宿州,砀山。这一个千年古城,处于安徽的最北部,是安徽的北大门,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砀山古称下邑,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砀山东周春秋时期,属宋国,宋国国都商丘,战国,改属齐国、后归属魏国,秦始皇二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