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12:26:04 | 浏览:4215
《韩非与法治》图书封面。
先秦源头的国学观照
一一夏海先生国学新著《韩非与法治》读后
文/永强
国学大家夏海先生在繁忙的党政要务之余潜心国学研究,探经论道,在探索与践行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今按照自然规律退休了,但他依然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在文化家园中耕耘不辍,传道、授业、解惑,在知行合一上迈开了新的步伐,让我特别敬佩和欣喜。
今年5月下旬,正是岳麓山苍翠欲滴、湘水漫江碧透的时节,夏海先生应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之邀来到千年学府,受聘为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并在岳麓书院开坛讲学。那一天,数千师生在线上线下聆听了《国学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其深厚的国学造诣,其对现实的深切观照,其深入浅出的讲授,令人不禁为之一震。
那几天我有幸陪夏海先生在岳麓山看日升月华,观枫叶翻飞;在湘江观潮起潮升,见波涛起伏。他很高兴地对我说,岳麓书院是国学的重要诞生和传承地,湖湘文化如此灿烂辉煌,令人陶醉。这次来湖南大学受到了强烈震撼,收获十分巨大。他说他的国学新作《韩非与法治》已经完稿即将出版,可以算是拜访千年学府的敲门砖。因而,我对先生这部新作的问世,有特别的期待。我想,这是夏海先生在国学研究上的又一块里程碑,他从另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来进行国学解读与重建,必将让我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现在这本书就呈现在我眼前。深夜细读,掩卷深思,感受十分深刻而强烈。
本书主要以先秦思想学术文化为研究背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关键人物韩非子及其法治思想作为研究主体,来呼应当下,引领现实。
《韩非与法治》全书30万字,分为五个部分,共20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章,主要介绍韩非其人以及同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的关系。第二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章,以善与恶为框架,阐述韩非的人性思想,比较分析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认为韩非的好利恶害属于“性恶论”范畴。第三部分包括第九、十、十一、十二章,以德与法为框架,阐述韩非的法治思想,比较分析商鞅之法,认为韩非既有继承,更有创新和超越,着力补充完善了商鞅有法无术的缺陷。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章,以君与臣为框架,阐述韩非的术治思想,比较分析申不害之术,认为由于《申子》一书大部分失传,只能根据韩非的论述,补充完善了申不害有术无法的不足。第五部分包括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章,以官与民为框架,阐述韩非的势治思想,比较分析“慎到”之势,认为“慎到”已经具有法术势的全部思想要素,韩非在继承“慎到”之势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慎到”的法、术思想。
本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比关照中西文化关于人性、法治、民本与民主的不同看法。在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下,进行中西比较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仅可以古为今用,而且可以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再创中华文明的辉煌。
学国学,研国学,用国学。用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现实的天空和大地,从中汲取宏伟力量,助力国家和民族的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夏海先生呕心沥血的表达。《韩非与法治》,正是这种豪迈情怀的延伸版。
诚如夏海先生说,学习研究先秦思想学术文化,越学习越感到其高大伟岸,越研究越觉得其玄妙深远。先秦诸子百家永远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学术文化宝库。每当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就更加离不开先秦圣贤及思想学术文化资源。他们会给我们价值指导、智慧启迪。我明白,这正是夏海先生关于本书的写作立意所在。
研究与运用国学,夏海先生有他的独到之处。他从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务实经验,这使得他的国学研究,在知与行的结合上有更深厚的基础。
《韩非与法治》的写作,涉猎到国学文化中为官为政之道。夏海先生在写作中注重与自己丰富的从政为官经历相结合,以更加深入独特触角和充沛情感呈现国学思想观点。全书文风朴实。先秦诸子的文字相对比较晦涩难懂,作者备足功课,深入浅出,通晓畅达,严谨朴实的文笔便于广大读者领会。
全书虽然是纯国学专著,但在“接天线”的同时,十分注意“接地气”。注重普及性,不故弄玄虚,而是贴近大众生活与现实人生,使国学不仅开出历史的香花,而且结出现实的金果。
本书叙事生动。全书说理生动。不板着面孔训人。比如通过构建鲜明人物形象,讲述其人生故事,凸显其相应学术观点,使读者读起来兴趣盎然。
当今世界,法治潮流浩浩荡荡,时代的天空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许多的改变中,不变的是夏海先生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他依然读书、思考、研究、写作,坚守于国学的精神家园,在国学的天空纵横驰骋乐此不疲。他的著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欢,以至于常常洛阳纸贵被抢售一空。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在网上,他的书多少年来从不打折,堪称一个不小的文化奇迹。到目前为止。夏海先生已经相继出版了《品读国学经典》《论语与人生》《国学要义》《老子与哲学》《孟子与政治》等七本专著,本本畅销,蜚声海内外。值得一提的是,当他在2018年初离开工作岗位之时,就为自己确立了回归学问的目标,主要就是研究国学和传统文化。这个总体目标,正在分步实施和逐步呈现。
夏海先生认为,研究国学是为了呵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他大声疾呼:“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识别符号,是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是个体心灵集聚的地方。”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主体和灵魂。他强调:“重建国学,就是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重建国学,任重道远,夏海先生为之不懈奋斗,为坚守和呵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做出了并将继续做出重大贡献。
今天,我正是在反复研读《韩非与法治》时,面对浩大的精神家园,更加清晰地发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和社会,发现了一个十分渺小的自己和正在努力成长的自己。所以,我有特别充分的理由向夏海先生表示深深的感激和敬重。
永强,湖南宁乡煤炭坝贺石桥人。作家,诗人。发表诗歌千余首,出版诗集《过程》《阳光与月色》《生命的飘流》等十余部。年少时即因文学蜚声海内外,此为他的最新作品。
《礼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人生就如同江河,在江河之上有百艘船竞争着向前行驶,然而只有奋力划动船桨的人才能走在前头, 所谓天道酬勤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领悟人生奋斗的内涵,希望宝宝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
小姓名,大乾坤!以国学经典为灵感,难就难在发现警句和进一步提炼出适合名字的本事。好的名字叫的人多了也就那么回事了,现实中重名多,显得就会俗气。命理中的业力也会分摊共享弱化,达不到本来的效果。好是适合的好,不适合就不算好,这应该是取名的一个原
”国学”包含了诗经楚辞的浪漫仙气,以及唐诗宋词的灿烂至极,是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集。因此通过国学为孩子起名字,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不仅含有诗文的诗情画意,同时内涵深厚,寓意深远。如下为有深远意义的国学女孩名字的文章内容,感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论语》的包罗万象,《孟子》的纯粹宏博,《大学》的简约深刻,《尚书》的古朴深奥等等,无数国学经典亘古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感悟,文化素养高的人往往比较爱好国学,在生活中会保持低调谦逊
传统文化与国学,这两个词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都在用。为什么?太多人打着国学的旗号骗钱,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国学的形象很不好。怎么办?
“人浮于事”这个词里的“浮”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用的“人浮于事”,原来是写作“人浮于食”的,出自《礼记·坊记》。孔子说:“如果君子推辞尊贵而不推辞卑贱,推辞富有而不推辞贫穷。Q:人浮于事,是静不下心来做事吗。
各种体裁历史国学著作一、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二、《北
有网友给我留言说我把国学讲成养生国学是对国学的简单化,有的言辞还比较激烈,认为养生就是简单的几个体操动作,把国学和养生联想在一起很不合适。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在留言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是含蓄,有的是怀疑。
9月28日在北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指出,未来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地将更多元,可能将目光投向留学环境及签证政策更为友好的地区,留学需求有可能向欧洲和亚洲地区转移。蓝皮书发布会现场蓝皮书指出,随着近年来新冠肺炎疫
曾经,能够出国留学的人是非常受别人羡慕的,那个时候出国留学被称为“出国深造”。而留学生回国以后被大家称为“海归、精英人士”。很多留学生回国以后都是抢手人才,根本不愁找工作,如果拿着简历去面试的话,研究生都比不了海归的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