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8:50:10 | 浏览:1121
都说乱世出英雄,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中,确实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站立潮头的时代英雄。在那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乱世中的学界也造就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陈寅恪的大学教授,更是受到当时学界的热捧。
说起陈教授,那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出身。首先,他有个很牛掰的爷爷叫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政治家;其次,他的老爸陈三立也不是碌碌之辈,与谭嗣同、吴保初、丁惠康并称“清末四公子”;再次,他还有个声名并不亚于他爷爷的岳祖父,台湾巡抚唐景崧。可以说,陈寅恪一出生,就是在浓浓的传统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但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宣告了他祖父和父亲政治生命的结束。年不到十岁的陈寅恪,就目睹了一代世家如梦般消失。
特殊的家庭背景,遗传给了他好学上进的赤心。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游学生涯,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陈寅恪是一位怪才,也是一位怪人,他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因为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1925年起,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讲课,从不拾别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因为二战爆发交通断绝,牛津大学虚位等待陈寅恪多年,才另请他人。
陈寅恪一生治学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这样一位中外关注的大师,在时势变更之际,都会是双方争夺的对象。1948年,大局已定之势下,抢救“学人”计划在双方争夺到白热化的程度,一代大师陈寅恪更是成为重中之重。
老蒋败退时,专门派专机赴北京,第一批接走了两家人,其一是胡适家,另一个就是陈老师一家,可见其在当时国内外的地位。结果是,专机到广州后,胡适与陈老师却各奔东西。陈寅恪进入了当时的岭南大学,与他同机的胡则远走海外。
后来,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陈教授一心教书与写作,延续了他的学术生命。但是,随之而来的情势,却让一个享誉国内外的学术达人晚景不堪,眼盲腿瘸的陈寅恪在被人赶出生活了十多年的公租房后,于1969年10月7日病逝于广州。同年11月21日,陈寅恪的夫人唐筼在安排完一切后事后安详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