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8:54:16 | 浏览:4014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曾经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夜狼认为这句话和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异曲同工。
一所名校能称之为名校,那是因为曾经有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辉煌。也同时留下故事。
清华从一所“清末新东方”演变成国内最知名的名校,盖因此山有仙,此水藏龙。
而回顾它的历史,1925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清华大学华丽转身的关键名词。
1924年,清华大学由清华学堂改办为清华大学,次年,在校长曹云祥的主持下,开始筹办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培养国学研究人才为宗旨。
清华国学研究院是清华大学成立后的第一炮,能否成功,将影响整个学校的声势和走向。
最初曹云祥校长是准备请刚刚在国内当时的“文化网红”胡适来当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但自知有几斤几两的胡适委婉的拒绝了,向曹校长表示愿意当国学研究院的顾问,出谋划策当啦啦队。
出师不利,曹云祥只得另谋人选,这次他相中的是年仅32岁,刚刚从哈佛留学归国的吴宓。
吴宓本名吴玉衡,来自陕西首富泾阳吴家堡吴家西院,去年大火的那部《那时花开月正圆》讲的就是他们家的故事,孙俪演的周莹就是吴宓的堂婶。
而剧里那位考了多年科举不中,后来进士当官后回老家盲目搞变法的吴泽(真名吴建寅),后来又要刺杀慈禧那位,就是吴宓他爹。
1911年,17岁的吴玉衡考入清华,1917年留美,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就职。
曹云祥敢于用新人,吴宓也初生牛犊,不过在聘书上,坚持只担任国学研究院主任,而非“院长”。
吴宓知道,这一更谦逊的头衔,会给国学院招纳大师的路上减少阻碍。
吴宓第一个三顾茅庐的对象是当时的国学泰斗王国维。
王国维当时已经名满天下,著作等身,蔡元培胡适多次邀他去北大任教,均被拒绝。他的心中,他还是那位已下课的末代皇帝的帝师,对这个新时代他有太多的顾忌,以及太多的自尊与自卑交杂。
为了打动这位帝师,清华可谓动用了一切资源,曹云祥先是托胡适转交了本人亲拟的长信,寄述希望将中国传统国学发扬光大的宏志,随后胡适又亲自上门,用小汽车载王国维到清华转了一圈,最后是新上任的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亲自登门拜访。
最令王国维意外的这位32岁的海归上门的一言一行均是旧派礼数,叫王阁老从心里的舒服,想不到这是一个“摩登青年”能做出来的。
而对出身陕西大家族的吴宓来说,可能这一切则和过年向某个叔老长辈问安一样自然了。
在经过左右思量并征得薄仪同意后,王国维最终接受了清华国学院的聘书,他的余生与清华大学再没有分开(1927年6月2日,国学院第二届毕业第二天,王国维先生离开清华园,自沉于昆明湖,时年51岁)
搞定了王国维,吴宓的第二单买卖就简单多了,简单得像前几年姜文搞定葛优周润发出演《让子弹飞》一样,据说让时姜文打电话给葛,说发哥都签了,你来不来?随后又打电话给发哥,说葛大爷已拍板了,你干不干。
当时的另一位国学大师梁启超一听吴宓说王国维已然接受清华的聘任,当场拍板,我也来,和当年搞变法一样的爽快。
吴宓当时的想法是将民国的三大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一起揽入研究院,不过在章太炎那里却碰到了钉子,原因是章和梁不对付,当年在日本时作为维新派和革命党,没少吵架动拳头,章和王也不过招,一度章太炎认为王国维罗振玉在甲骨文上的重大突破是炒作卖文化假货也舌枪唇棒闹得不可开交。
所以章太炎不仅拒绝,还高调的烧毁了清华送去的聘书,表示有王梁二人的地方就没有他章太炎。
纳章失败,吴宓招纳的第三个大师是赵元任,来自清华大学教务处长张彭春的推荐。当时在哈佛大学任职的赵元任。
赵元任在当时就有“汉语言之父“的美称,又是哈佛的博士,入主清华国学院资历上没有任何问题,但这多少来自校方高层的人情(张彭春与赵元任是留美同窗),于是吴宓把国学院导师的最后一职也搞了个小后门,留给自己在美期间的同窗。
可人家赵元任是留美哈佛博士,吴宓的这位同窗呢,此君虽然在日本、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多年游学,但不是个好学生,什么文凭也没有拿到过,用今天的话来讲,此君是个草根国学研究者。
但吴宓仍然力荐此君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认为此君虽才35岁,但在中国国学界,学术最为精博,已是一代大家。
吴宓的推荐也得到了梁启超的首肯,梁启超先生向曹云祥说,吴宓推荐的此人,学问胜过我。
于是曹校长拍板,国学院四大导师最后一席留给了吴宓的这位同学。
他叫陈寅恪,是近代中国最富盛名百年难得一遇的国学大师。
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归位,就此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段辉煌的诗篇。
《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文
南怀瑾人既离去,声名自定,要么名垂千古,要么遗臭万年。可对于南怀瑾,一边是“一无所长、一无是处”的自我评价,以及李敖对他“讲解太过浅显,就是个骗子”的如此贬低,一边却是一代国学大师这样的尊称。为何在南怀瑾身上会产生如此矛盾的评价呢?也许他的
作者:山佳马一浮,是书法界的泰斗,也是一代国学大师。据丰子恺回忆,老师李叔同曾对他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书也不及马先生之多。“而马一浮的老妈,在他10岁
台湾作家杨照在微博上说:“被问到台湾有谁能评论南怀瑾,我只能回应:‘难啊,他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香港作家廖伟棠也说:“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
他生前曾拥有很多头衔,随便一个小头衔,都可能会令儒林中人飘飘然自命不凡。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后为馆长)、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还姓爱新觉罗,是旗人的后代。他是,他爱人是,他师傅也是。旗人尊贵的过去,给了他们
毛主席尊师重教,对有才学的知识分子非常赏识,经常会主动屈尊拜访。有一位老人,他叫马一浮,是一位国学大师,此人究竟有何能力,就餐时能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开国大将粟裕亲自起身为他摆放餐具。1883年,马一浮出生于四川成都名门望族,其父是四川
1、王国维2、梁启超3、章太炎4、胡适5、冯友兰6、梁漱溟7、陈寅恪8、马一浮9、钱穆10、 季羡林
民国,向来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镇,既大师辈出,又个性十足,兼具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的双重特点,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绝唱”。 前几年,有人曾评选出近代“十大国学大师”,其中有鲁迅、郭沫若等人,大家都笑了。其实在民国的学术界,鲁迅还排不上号
国学,在大部分人眼中应该都是一个比较神圣的东西,这是古人所流传下来的智慧。能够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大多都是比较有能力的,也是非常受人敬重的。但是有些国学大师,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为人正直,富有才华,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可能表面上看上去非常有
“国学大师”是一个非常荣光和尊贵的称号,自民国以来,能被冠以此称号的人不过百十人。令人慨叹的是,现在被业内广泛认可和记起的“国学大师”,十有八九都是民国人物。他们普遍对中国学术研究深广,在文化的一方面(或多方面)有突出成就。本文选取的是知名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