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8:55:41 | 浏览:1823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今天是季羡林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
他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创建了东方语文系,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他精通12国语言,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民主党派成员——民盟盟员。
在他晚年, 民盟中央领导常在春节前后看望他。知道是民盟的“娘家人”来了,季老每次都特别高兴。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
在他治学处事的语录中,我们能够感悟到他的一生质朴、豁达、严谨。亦如他所说,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真实。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季羡林先生的经典语句,以此缅怀季老,并与君共勉。
“三顶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季羡林直抒己见,三辞桂冠。
一辞“国学大师”:“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二辞“学界泰斗”:“这样的人,涛涛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讲起呢?”
三辞“国宝”:“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季羡林对于和自己无关的名誉,坚辞不受。谦虚的品格在季羡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在“文革”期间,季羡林先是蹲牛棚,后来是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门人,在传达室当门房。在这期间,除了收发信件报纸外,他就在翻译。因为怕被发现,他偷偷地在家里头把原文抄在小纸条上。然后在传达室没人经过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翻译。
他说严复翻译是“一名之力,旬月踟蹰”。而他是“一脚(韵脚)之找,失神落魄”。
即使承受着权威的胁迫,季羡林依旧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外人看来,身处险境时他们绝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翻译一本书,惹祸上身。然而,季羡林选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守良知。“文革”后,季羡林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用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这段时间中的不幸遭遇。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人在学校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这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第二天在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惊讶地看到老人就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才知道,他竟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习惯一身中山装的“布衣教授”季羡林,欣然给学生看行李,没有丝毫“身份感”,难怪学生会误会。
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住院期间,偶然听到护士说爱看自己在报纸上连载的著作《留德十年》,便马上吩咐人去买。他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也值得。”医院的其他人听说此事,都想来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羡林说。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他身处高位,而是,哪怕你身居高位,也不失对他人的尊重。
为学做人,臻于极致。不论是学术还是为人,季羡林都留下了诸多经典话语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
➤“影响我一生的四句话,分别是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梁漱溟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所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我已经走不动路了,没有人搀扶,两米的距离都很难了。我现在的一个任务,就是劝年轻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作者 _ 马雪彧
本期编辑 _ 丁咪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1好心态。很喜欢一句话,也是我的“养生座右铭”: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国学大师”南怀爱瑾先生是个养生达人,他的第一个养生秘诀,就嗯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心态呢!他认为,内心常常处于安宁、平衡的状态,自会有祥云缭绕,春光
1不焦虑。“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出生于1930年,今年已经93岁了。临近期颐之年,他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言谈举止“风度翩翩”。日常生活中,他很少吃药,几乎没生过病。周边的人都非常好奇,时不时跟他请教养生秘诀,以及保健
北大教室中,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着长衫的中年男子正在为底下的学生们讲课,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讲至激动处干脆连手中的讲稿也扔下,手舞又足蹈,将一堂枯燥的历史课讲得生动有趣。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被文学界尊称为“一代宗师”,和
南怀瑾是当代国学大师,也是文学家、教育家、学者、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2022年9月19日,是南怀瑾逝世十周年。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追求知识,坚持自我修行。他乐善好施,精通儒释道,在推动文化方面的贡献非一般人能及。他的著作和言行,时刻都在
近两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在播出之后收到了无数好评,大家对于剧里的人物形象也有着很高的议论度。其中有一位北大教授,留着长辫子手持一杆烟枪,口若悬河让人印象深刻,事实上在历史中他也是真实存在的,他是学识渊博的大师,留学海外多年,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7日电(记者 上官云)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引发各界哀悼。由于学识渊博,他曾被钱锺书先生称为“旷世奇才”,被学界尊称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但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这位学者在得益于家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是“自学成
国学,在大部分人眼中应该都是一个比较神圣的东西,这是古人所流传下来的智慧。能够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大多都是比较有能力的,也是非常受人敬重的。但是有些国学大师,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为人正直,富有才华,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可能表面上看上去非常有
“国学大师”是一个非常荣光和尊贵的称号,自民国以来,能被冠以此称号的人不过百十人。令人慨叹的是,现在被业内广泛认可和记起的“国学大师”,十有八九都是民国人物。他们普遍对中国学术研究深广,在文化的一方面(或多方面)有突出成就。本文选取的是知名
据媒体消息,与季羡林、钱钟书齐名称“南饶北季”、“南饶北钱”, 被称为“国学领域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的国学通儒饶宗颐,于今日凌晨睡梦中离世,享年101岁。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广东
近代最著名的国学大师自然是王国维莫属。他可以说是国学的集大成者,不管是文字学、诗词学还是其他的书法、绘画考古都卓有成就。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国学大师还曾经写出了很多的诗词。在诗词当中还浸透着对人生独特的感悟,甚至还不乏哲学思维,值得一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