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05:59 | 浏览:2826
小编按:
国学网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曾经搞了个“十大国学大师评选”,“十大国学大师”按票数分别为: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王国维当选国学大师第一人,第二是钱钟书,第三是胡适。鲁迅入选,而且排第四。郭沫若和冯友兰位列第九第十。被称为“新儒家三圣”的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皆未入选前十。对这份榜单,您怎么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小说《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诗论《谈艺录》(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曾经引起巨大反响。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学术著作有《管锥编》、《七缀集》等,《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著作。他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交流工具起了决定作用。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用历史演进法研究中国章回小说,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期望以此唤醒民众。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遗著集成《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书信集》等。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一生著述等身,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他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并称为清华“三巨头”。他对佛经研究及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中印文化交流等,均有重要发现,是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五四”时期,发表《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后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皖南事变后,创作《屈原》、《棠棣之花》等历史剧。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以“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建国后放弃其新理学体系,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等。
附“十大国学大师”评选五十名候选人名单:
俞樾、梁启超、傅斯年、蒙文通、金岳霖、孙诒让、廖平、余嘉锡、陈寅恪、王力、杨守敬、黄 侃、柳诒徵、范文澜、高亨、王先谦、章太炎、吕思勉、陈垣、夏承焘、刘师培、鲁迅、胡适、郭沫若、梁漱溟、严复、钱玄同、汤用彤、唐君毅、钱穆、沈曾植、吴梅、陈梦家、顾颉刚、冯友兰、康有为、罗振玉、马一浮、吴宓、任中敏、王国维、蔡元培、熊十力、赵元任、牟宗三、辜鸿铭、沈兼士、张君劢、徐复观、钱钟书。
(国学大师介绍内容来源:国学网)
易学文化是国学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正统学术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称为国粹。在当今繁荣万象的现代社会,更需加强《易经》理论知识,
台湾作家杨照在微博上说:“被问到台湾有谁能评论南怀瑾,我只能回应:‘难啊,他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香港作家廖伟棠也说:“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
1925年9月9日,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百岁老人,他的一生,就是一本厚厚的“国学”大书。他作为中国现代国学泰斗章太炎先生招取的7名国学研究生之一,是现今惟一健在者。 他是德高学博的著名学者、教育家,一生献身于祖国的国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的学生中有著名学者、高层领
冯其庸(1924年2月3日-2017年1月22日),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市前洲镇人。1924年2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近年来,“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国学班”、“国学院”遍地开,“国学大师”满街走。于丹、易中天、李零、文怀沙、曾仕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孔子学院”开到了非洲大陆……短短数年间,国学由书橱里的“古董”,一跃为“显学”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三个影响最大的流派。一个是以毛泽东为集大成者的马列主义唯物史观派;一个是以梁漱溟为开山祖师和主要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学派;最后一个是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西化派。毛泽东是不拘小节,洒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之称。追溯其家族历史,祖父37岁就病故,父亲仅活到41岁,长兄亦英年早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由衷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从此立志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谁是当今中国「十大国学大师」?15年前,由中国最高学府和知名网站发起了关于谁是你心目中国学大师的评选。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钱锺书入围。这一评选曾在当年引发广泛争议,很多人认为鲁迅、郭沫若算得上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曾经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夜狼认为这句话和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异曲同工。一所名校能称之为名校,那是因为曾经有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辉煌。也同时留下故事。清华从一所“清末新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