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07:24 | 浏览:795
新华社香港2月6日电(记者颜昊)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6日凌晨于香港逝世。消息传来,香港各界无不嗟叹惋惜和深切哀悼,对大师一生治学和问道之路致以崇高的敬意。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更形容其为“香港和世界学术和艺术界的瑰宝”。
秉承家学 崭露头角
公元1917年,岁在丁巳,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殷实的家庭,他的父亲饶锷是当地知名学者和工商金融界名流。饶宗颐自幼秉承家庭教育,博览群书,家中的天啸楼是当时粤东最大的藏书楼。
饶宗颐自幼被父亲训练写诗、填词,写骈文和散文,打下佛学和目录学基础。他生前曾表示,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下,他从小就养成了独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对他以后做各方面的学问研究很有帮助。
年仅14岁,饶宗颐即完成《顾亭林学案》一书,轰动一时;18岁就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艺文志》,20岁出头就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1938年,为躲避侵华日军,他随中山大学迁往云南但病倒在途中,滞留在香港期间先后结识了商务印书馆前任总经理王云五和近现代著名学者叶恭绰,从此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任教于新亚书院等学府。来港以后,饶宗颐凭借香港中西交汇的地缘优势,不断拓展治学规模并进军国际汉学界,从研究乡邦文献的才子,逐渐成长为世所罕见的国际汉学宗师。
饶宗颐学术研究范围颇广,古今跨度甚宽。从古文字学、甲骨学、考古学、目录学,到经学、礼学、敦煌学、宗教学;从地方史志、中印关系史,到海上交通史,不一而足。除了学术以外,他在音律、书画方面的创作也是别具一格,受到广泛赞誉。
饶宗颐一生治学严谨,先是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钱钟书去世以后,又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饶”。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学贯中西 著作等身
上世纪60年代,饶宗颐开始研究敦煌经卷在学术和艺术方面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走访敦煌,东学西渐,通观互补,在敦煌学领域造诣非凡。他生前回忆,1962年第一次前往莫高窟,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自己亲身印证了所学到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除了通晓英、德、日、印度、伊拉克等国的语言文字外,饶宗颐还精通希伯来文和巴比伦古楔形文字,进而研究西亚历史文献。他曾穷十年之力,将世界最早史诗之一、以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克得人神话集翻译成中文,并于1976年出版成《近东开辟史诗》。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全文翻译古代西亚史,填补了中国对古代西亚神话研究和西亚早期历史研究的空白。
在8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饶宗颐共出版了100余种学术及艺术著作、1000余篇学术论文,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除《近东开辟史诗》外,其它重要的著作还包括:1956年出版的《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1959年和1963年出版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和《词籍考》等。
饶宗颐作为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的第一人,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出版后引起了20世纪50年代欧洲对道教的研究热潮,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更选定此书为教材。《词籍考》则为学术史上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著作,其研究方法与角度为词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与基础。
在中外关系史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上世纪70年代,饶宗颐在发表的《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中第一个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论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因、航线和海舶,广为国内外学界认同和称颂。
“正己养气,奇以治学”。饶公治学尚新尚奇,开风气、辟新域、出奇兵,在众多新鲜的领域开荒播种,创造了诸多第一:在甲骨学方面,他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是学术界第一位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的学者;在敦煌学领域,他首次将敦煌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并撰写第一篇研究论文,又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写宋、元琴史的首位学者,并首次研究了西晋陆机《文赋》与音乐的关系……
乐观旷达 自成一家
除了学术成就外,饶宗颐在艺术领域也卓有成就。他的书画作品风格独特,尤以“饶氏本色隶书”而享有盛誉。他所书写的《心经简林》矗立在大屿山岛的昂坪,已经成为香港的重要地标之一。他在古琴上的造诣、在旧体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也都广受赞誉。
“闲中有富贵,寿外更康宁”。正如陆游笔下的诗句,饶宗颐一生健谈、乐观,耄耋之年仍不时参加社会活动,更与大家分享长寿秘诀和人生态度:心胸豁达、心态乐观,珍重、克制,以及静坐、散步、早睡等。
2017年9月,饶宗颐诞辰百岁之际,香港邮政特别发行一套以“饶宗颐教授画作及书法”为主题的邮票及小型张。这套邮票及小型张精选了饶宗颐五幅中国画山水花鸟作品及两幅书法作品,以展现及纪念他“承前启后、自成一家”的书画风格。
香港大学于2014年1月向饶宗颐先生授予“桂冠学人”荣誉头衔,这是香港大学最高学术荣誉。为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授予饶宗颐先生特区授勋制度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因其在国际汉学界的崇高地位,饶宗颐于2012年被选举为历史悠久的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为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汉学家。2011年7月,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于1978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饶宗颐星”。
易学文化是国学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正统学术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称为国粹。在当今繁荣万象的现代社会,更需加强《易经》理论知识,
上次有期节目和大家聊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假设一个现代的男子穿越到古代以后,他能不能过上三妻四妾的生活呢?原以为会有很多男士向往古代的三妻四妾,但是真没想到,竟然有百分之八十的留言都表示更认同现代的一夫一妻制,甚至还有很多朋友对古代的
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
说起现在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相信很多人都会提起胡适。胡适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与鲁迅齐名。但实际上,有一个人,他初见就用一个问题难住了胡适,“适之无以对”,这个人就是钱穆。作为“史学四大家”,钱穆一辈子的心思都用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上的学
近年来,“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国学班”、“国学院”遍地开,“国学大师”满街走。于丹、易中天、李零、文怀沙、曾仕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孔子学院”开到了非洲大陆……短短数年间,国学由书橱里的“古董”,一跃为“显学”
作为西学东渐和全盘西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几千年来被视为稀松平常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提高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并被冠以“国学”的称谓,国学大师因此应运而生。那么,在民国时期都有哪些举足轻重的国学大师呢?今天,达摩君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民国时期的十大国学大师
小编按:国学网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曾经搞了个“十大国学大师评选”,“十大国学大师”按票数分别为: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王国维当选国学大师第一人,第二是钱钟书,第三是胡适。鲁迅入选,而且排
国学大师是指在文学、历史、哲学、古代科学等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文化巨匠,他们把国学兴亡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1873~1929年)梁启超曾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
季羡林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说起季羡林,很多人都知道。他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还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国学家,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有成就的。但更多的人可
作为西学东渐和全盘西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几千年来被视为稀松平常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提高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并被冠以“国学”的称谓,国学大师因此应运而生。NO.10 刘文典(1889—1958)研究领域:庄子研究、校勘学、目录学、唐代文化史主要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