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国学大师对毛泽东爱理不理,20年后,两人成为至交好友

时间:2022-12-14 19:12:29 | 浏览:2496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三个影响最大的流派。一个是以毛泽东为集大成者的马列主义唯物史观派;一个是以梁漱溟为开山祖师和主要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学派;最后一个是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西化派。毛泽东是不拘小节,洒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三个影响最大的流派。

一个是以毛泽东为集大成者的马列主义唯物史观派;

一个是以梁漱溟为开山祖师和主要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学派;

最后一个是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西化派。

毛泽东是不拘小节,洒脱自然,胸襟博大,领袖群伦的一代伟人;

梁漱溟是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清高孤直,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

他们俩同岁,却少有交集。

20年前,毛泽东对梁漱溟敬佩不已,梁漱溟对他爱理不理;

20年后,梁漱溟孤身一人,前往会见毛泽东,此时,毛泽东是一党领袖,故人重逢,别有风味。

青年毛泽东

01、北漂岁月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当时他和很多同学一样,准备赴法留学。

8月15日,毛泽东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借钱凑足旅费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奔赴北京。

8月19日,毛泽东抵达北京,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这个城市

北京,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

这里,群英荟萃,聚集中国最多、最有名的英才俊杰。

这里,百家争鸣,凝聚了中国最广、最先进的思想巨头。

可是,对于毛泽东来说,北京实在太过陌生,北京城的每一丝空气,似乎都在排挤着他。

人生地不熟,语言沟通不畅,囊中羞涩,毛泽东面临所有北漂都曾面临的冏境。

好在,北京没有他的亲人,却有他的恩师。

此时的北京,就有他两位感情深厚的恩师。

一位是第一师范学校的历史教师黎锦熙先生,此时他在教育部任职。

另外一位就是毛泽东最敬重的恩师,杨昌济先生。

杨昌济

这年春天,杨昌济先生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请,担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

同年6月,杨昌济把妻子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也接往北京,在鼓楼后豆腐池胡同十五号安家。

毛泽东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两人关系自不必多言。

于是,在北京无处安身的毛泽东投宿于杨昌济家中,与6月25日到达北京的蔡和森(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并称湘江三友,同为杨昌济的得意门生)住在杨家前院南房一间客房里。

那时候的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杨昌济已经名扬四海,因此家中经常有人来拜访杨昌济,而经常负责开门的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认识了梁漱溟。

02、名满天下

梁漱溟,蒙古族,元朝皇室后裔,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一个官宦世家。

他和毛泽东同岁,只比毛泽东大两个月,两人家庭背景却有天壤之别。

梁漱溟是个绝世天才,精通儒、道、佛,文学造诣非常高,

6岁入中西小学堂;

8岁,先后就读于公立小学堂、蒙养学堂;

13岁,考入地安门外顺天中学堂。

1911年,18岁的梁漱溟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后任京津同盟会《民国报》编辑兼记者。

1913年,梁漱溟发表名著《社会主义粹言》;

1914,梁漱溟发表《谈佛》。

1915年,梁漱溟发表《究元决疑论》。

这些文章一经发表,很快引起轰动,蔡元培马上聘请他到北京大学任教,担任哲学讲师,这一年他才23岁,是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梁漱溟是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

此时,与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毛泽东相比,梁漱溟早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

毛泽东来北京的时候,梁漱溟因为本家兄长梁焕奎与杨昌济是故交好友,他本人非常敬佩杨昌济的学术素养。

因此,他常常造访杨家,和杨昌济先生切磋哲学,相谈甚洽。

而给他开门的往往就是毛泽东。

尽管梁漱溟和毛泽东同岁,可每次毛泽东给他开门后,梁漱溟只是点点头,偶尔说一两句寒暄之语,就连姓名也不会问起。

就算万不得已,需要几句简短的交流,梁漱溟也是敷衍了事。

不为别的,光是毛泽东那浓厚的湖南口音,就足以让梁漱溟不想和他交流。

毛泽东很有自知之明,每次开了门,他便回到自己屋中,从不参与梁漱溟跟杨昌济的谈话。

就算偶尔可以呆在一起旁听,毛泽东也绝不轻易插话。

当时梁漱溟心想,这位青年准是杨昌济先生的湖南亲友或同乡,但是他从没有开口向杨昌济问过毛泽东的身份,在他看来根本没必要。

后来,杨昌济告诉他:

而后,杨昌济隆重向梁漱溟介绍毛泽东:

可梁漱溟应了一句,却根本没有记住。

后来毛泽东和梁漱溟多见了几次面,毛泽东鼓起勇气,主动和梁漱溟说话。

毛泽东问他:“你是咱们湖南人吧?”

梁漱溟漫不经心地回答道:“不是啊。”

梁漱溟出生在北京,祖籍广西桂林,他的祖先早就从湖南迁居到了广西。

不知要往上倒腾多少代,他才是湖南人。

毛泽东本来是想借老乡身份,打开话题,结果失败了。

随后,毛泽东又向梁漱溟问起了年龄,最后一算,还是梁漱溟大两个月。

于是,毛泽东就热情地称呼他为“老哥”。

梁漱溟对此不置可否。

可以看出,毛泽东和梁漱溟全程都是尬聊,根本没有共同话题。

毛泽东在北京与同学合影

03、故交重逢

自此之后,毛泽东领导了中国革命,逐渐成为我党领袖,梁漱溟则在山东搞的乡村建设。

1938年1月, 此时正值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之际,梁漱溟结束了历时7年的乡村建设工作, 受聘国民党政府, 是国民党政府的特邀“参议员” 。

当他得知毛泽东不但坚决主张团结抗战, 还领导人民把陕北搞得红红火火,特别是对陕北乡村建设比自己在山东搞的乡村建设还要红火很感兴趣。

于是向蒋介石提出想到延安实地看一看。

当毛泽东听说后,很快回复道:欢迎梁先生到延安。

就这样, 梁漱溟孤身一人便北上到了延安。

梁漱溟到延安的第二天下午, 就与毛泽东见面了。

当时毛泽东考虑正值寒冬,为了照顾梁漱溟,特意在延安城一座取暖条件好一些的瓦房里,热情款待梁漱溟。

这是梁漱溟时隔20年,首次和毛泽东重逢。

两人一见面,毛泽东第一句话就说:

毛泽东不提这事,梁漱溟根本就想不起来,在毛泽东提醒下,他才想起有这么回事,他吃惊地回答道:

梁漱溟很快就被毛泽东谦虚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所吸引。

他认定, 毛泽东无论学识、境界、远见, 还是在待人接物方面, 都远远高于蒋介石。

毛泽东一定会成为中国的领袖人物。

二人第一次谈话,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从下午6时一直谈到次日凌晨。

天黑后。毛泽东的警卫员端来油灯, 二人在灯下继续交谈。

谈到深夜时, 外面刮起了寒风, 可梁漱溟觉得屋子里很暖和, 一点寒意都没有, 便打听这屋子是怎么取暖的。

毛泽东告诉梁漱溟,房子的取暖方式很简单, 就是在屋外地下烧火, 使地面和墙都发热。这样的房子在延安只有这一处, 平时主要用来接待外宾。

梁漱溟知道这一情况后, 为毛泽东这样真诚对待民主人士十分感动。

在谈到关于抗日战争的前途问题时, 梁漱溟很直率地表示道:

毛泽东静静地听完梁漱溟的话, 吸了一口烟, 缓缓地说:

接着毛泽东把《论持久战》的基本思路, 向梁漱溟作了介绍。

听毛泽东讲完, 梁漱溟非常高兴地说:

毛泽东连连摆手说:“过奖了, 过奖了, 梁先生!”

毛泽东与梁漱溟的谈话延续到后半夜。

毛泽东见梁漱溟面露疲倦之色, 便主动站起来, 客气地说:

梁漱溟也站起身来, 将随身所带的一本《乡村建设理论》送给毛泽东, 说:

毛泽东接过梁漱溟新出版的这部数十万字的著作, 谦虚又热情地说:

在此期间,梁漱溟与毛泽东进行了六次"交换意见",交谈主要围绕我党策略的转变及对国家政权建构的态度、抗战的局势和前途、抗战胜利后的政局走向,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源、救亡图强民族振兴的途径等主题展开。

两人观点有切合之处,也存在很大分歧。

存在分歧的根源在于二人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是文化改良主义者;

一个侧重以政治的视角认识和改造中国,一个侧重以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

尽管,梁漱溟与毛泽东分歧很大,可他们这六次"交换意见",对毛泽东进一步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化什么、怎么化、化作什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现实要求相契合等重大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且,两人通过交流,终于成为了相交莫逆的好朋友,此后,两人有长达几十年的交往,保持数十年的友谊。

就在他们交流期间,在场的摄影师拍下了两人交谈时的场景。

梁漱溟和毛泽东

画面中,毛泽东显得很随意,一只脚跨在椅子上。

因此,很多网友看到这张照片,直呼毛泽东坐姿真是霸气又特殊。

后来,梁漱溟他回顾自己在延安和毛泽东的交流时,深情地说道:

1976年9月9日, 毛泽东逝世。

梁漱溟陷入了巨大悲痛之中。

毛泽东逝世

他对身边的人说:

从此,在每一个悼念毛泽东的日子里, 梁漱溟的心情都十分难过。

君子和而不同,这说的就是毛泽东和梁漱溟!

相关资讯

国学易经大师朱昱成在焦作市龙洞德鑫农庄隆重举办收徒仪式

易学文化是国学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正统学术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称为国粹。在当今繁荣万象的现代社会,更需加强《易经》理论知识,

国学大师马一浮:结婚3年爱妻去世,孤身64年决不再娶

作者:山佳马一浮,是书法界的泰斗,也是一代国学大师。据丰子恺回忆,老师李叔同曾对他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书也不及马先生之多。“而马一浮的老妈,在他10岁

国学大师南怀瑾:是大师还是骗子?北大教授怒批:文盲才看他的书

台湾作家杨照在微博上说:“被问到台湾有谁能评论南怀瑾,我只能回应:‘难啊,他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香港作家廖伟棠也说:“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

纪事|四大导师聚散,清华国学研究院兴衰

1925年9月9日,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

姚奠中:国学大师,百年大爱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百岁老人,他的一生,就是一本厚厚的“国学”大书。他作为中国现代国学泰斗章太炎先生招取的7名国学研究生之一,是现今惟一健在者。 他是德高学博的著名学者、教育家,一生献身于祖国的国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的学生中有著名学者、高层领

国学大师-冯其庸

冯其庸(1924年2月3日-2017年1月22日),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市前洲镇人。1924年2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毛主席——当之无愧的无冕的国学大师

近年来,“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国学班”、“国学院”遍地开,“国学大师”满街走。于丹、易中天、李零、文怀沙、曾仕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孔子学院”开到了非洲大陆……短短数年间,国学由书橱里的“古董”,一跃为“显学”

10大国学大家,书法水平惊人

1、王国维2、梁启超3、章太炎4、胡适5、冯友兰6、梁漱溟7、陈寅恪8、马一浮9、钱穆10、 季羡林

这才是民国十大国学大师,鲁迅、胡适都排不进去

民国,向来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镇,既大师辈出,又个性十足,兼具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的双重特点,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绝唱”。 前几年,有人曾评选出近代“十大国学大师”,其中有鲁迅、郭沫若等人,大家都笑了。其实在民国的学术界,鲁迅还排不上号

发奋养生的国学大师钱穆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之称。追溯其家族历史,祖父37岁就病故,父亲仅活到41岁,长兄亦英年早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由衷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从此立志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今日淮南宜宾新闻资讯网世界首富排名网度假山庄资讯网王源歌迷网肚皮舞培训网创业板股票指数瓷砖建材网电动牙刷评测网王力宏歌迷网同城鲜花配送网董氏起名神器马可波罗瓷砖资讯冰岛旅游官网郑姓兔宝宝起名
朱氏取名起名网-朱姓家谱12个辈分排行、朱姓女孩属兔起名大全、朱姓字辈查询、河南朱氏家谱字辈查询、朱姓宝宝起名大全男孩、贵州朱氏字辈大全、朱姓寻根问祖一本通、朱姓男孩响亮名字、国学周易起名官网查询、朱姓取名兔宝宝女孩、明朝朱姓名字大全、家谱查询免费网站、家谱网官网。
朱氏国学起名网 ruguomei.com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