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15:53 | 浏览:1680
#头条创作挑战赛##通达顿悟的人生#
一直很崇拜著名东方学、文学大家季羡林先生。
季老的《我的人生感悟》,是一本短小的散文集,字数并不多,分为“修身”、“治学”、“寄情”、“旷达”四部分,季老的书中囊括太多人生积淀和岁月感悟,人生、治学、写作和为人,读之甘之如饴,醍醐灌顶。
将季羡林先生称为大家是众望所归,其为人淡泊,学术渊博,多领域造诣之深世间罕见。
读季老的文字,犹如围炉品茗,闻花品馨,如同我们在一个天地契阔处,将身心悉数打开,与世界万物和灵魂深处的自己对话,读之愈深,愈加感知自己的浅薄,更慨叹大师来自平民,却拥有平民中成长、岁月中崛起的大智慧。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而先生的感悟更轻灵厚重,集人世、史知、才情和练达于一体。他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往事、感受过的世情,九十余年漫长的人生苦旅,都汇成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悟,一一敞开给每个读者,让我们在寻常文字中觉悟顿醒,打开于人世间交流的大门,与自我和解,与命运和解,与他人和解,更与世界和解,让我们于和解中前行,于和解中体会云淡风轻、简静通透。
季先生在《三论人生》一文中谈到伦理道德,他说: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也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的。
论及善恶问题。季先生说:“自己生存,也让别的植物和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字里行间,没有太深奥的教义,却能让人茅塞顿开。他举例说:《三国演义》中曹操有言: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典型的恶了。
世事繁琐,世故碎碎,那么我们如何处世和做人?先生睿智,他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世间交际,一切不外乎如何相对相处,先生所说,皆可欢喜应对。
《赋得永久的悔》一文让我读之眼睛湿润,感动不已。大师如此,亦有柔软深情,他说他永生的悔恨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在文中深情写道,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
季先生的文字,萦绕着一种淡淡的乡思和乡愁。他用平铺直叙的笔调通过描写童年家乡清贫的生活,写出了回忆和感念母亲的真情,虽然没有对母亲大喜大悲、言行举止进行过多的描述,但那种淡淡的为人子的遗憾与哀愁,更能侵蚀到同样为人子的我,读之共情共鸣心软落泪。
我最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处说的谦逊,字里行间少了一份张扬与说教,多了一份润物无声的引导。在每个人都习惯灌输心灵鸡汤的当下,有一个恍若高山的人物,躬身与大地、与大地的草木沟通对话,这是怎样的境界使然,更是怎样的平和安然。
甚至在读书间隙,我恍然有种与自家年迈老爷爷聊天的错觉,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平易近人的态度,谈天地万物,谈世俗人生,无庙堂之高深,无江湖之险黯,无拒人千里的冠冕堂皇,更没有自以为是的不屑一顾。
师者之尊,循循善诱。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好书,我们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执着与追求、幸福与遗憾、无奈与困惑、磊落与坦荡。当然,文在文之外,我们依然能品读到学者的探寻与思考,有长者的豁然与淡泊,有智者的睿智与明悟,有禅者的空灵与清朗。
真正的智慧,不是出世避开喧嚣,而是入世井然有修。尽管每日琐碎种种穿梭如流,但依然可以在内庐禅心依旧,一如先生大才,寂静安然,端坐磐然。
世间一切,最终不过是过眼烟云,倒是一本书,一座桥,却可以成为不朽!
致敬先生,致敬大师!
易学文化是国学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正统学术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称为国粹。在当今繁荣万象的现代社会,更需加强《易经》理论知识,
1925年9月9日,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
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就像一颗悬挂天空的恒星,会自动持续发出温煦的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国学大师、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就像这颗恒星,用一生求学的精神,成就不凡的科研成果;用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由季老生前亲自指定的弟子,社科院原研究
近年来,“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国学班”、“国学院”遍地开,“国学大师”满街走。于丹、易中天、李零、文怀沙、曾仕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孔子学院”开到了非洲大陆……短短数年间,国学由书橱里的“古董”,一跃为“显学”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名人雅士的私生活,热衷于谈论他们的情感八卦,对他们来说名人的成就是如此的高深莫测,他们在专业领域上的建树已经难以为普通人所理解。因此,普通人要想在精神上“接近”名人雅士,就必定会从普遍人性中的“情欲”开始,通过议论名人的个
小编按:国学网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曾经搞了个“十大国学大师评选”,“十大国学大师”按票数分别为: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王国维当选国学大师第一人,第二是钱钟书,第三是胡适。鲁迅入选,而且排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启功是雍正帝的九世孙,本姓爱新觉罗,其远祖弘昼为乾隆皇帝之弟。始祖弘昼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儿子,排行第五,封“和亲王”。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
谁是当今中国「十大国学大师」?15年前,由中国最高学府和知名网站发起了关于谁是你心目中国学大师的评选。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钱锺书入围。这一评选曾在当年引发广泛争议,很多人认为鲁迅、郭沫若算得上
季羡林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说起季羡林,很多人都知道。他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还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国学家,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有成就的。但更多的人可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曾经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夜狼认为这句话和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异曲同工。一所名校能称之为名校,那是因为曾经有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辉煌。也同时留下故事。清华从一所“清末新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