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16:32 | 浏览:798
1925年的清华大学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古代文献,培养以著书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最后一位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突然开风气之先,兴学办报,开矿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宝珍的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因为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陈寅恪就是这陈家的第三代,所以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文强记,受旧学熏陶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学堂。
陈寅恪很快便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的1909年登上了去欧洲的轮船。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关于他在德国的资料很少,为什么资料很少?因为他都没要学分。人家上课他跑去听,听了做笔记,专业白嫖十三年。当然考博士对于陈寅恪这种天才来说并不难,但他觉得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不求文凭的陈寅恪,最终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在浩瀚的西方学术中,却发现了中国文学的闪耀之处。最后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在1926年走进了清华园成为四大导师之一后,慕名而来上课的学生络绎不绝,并且同校的教授也来听他讲课,所以他也被成为“教授中的教授”。他的讲课旁征博引,慕名而来的学生常常听不懂,听课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但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一定是后来的大家。
好景不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北平即将不保,这时的他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剥落,需要手术,但是手术完需要相当长的休养时间。为了不做亡国你,放弃了手术,带着全家踏上了流亡之路。在离开北平之前,陈英却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但赶到长沙还没等到这些藏书,便又匆匆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后面留在长沙竟悉数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长沙大火),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不是做卡片,而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但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的常用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竟也大部分被盗走了,以往的累积付之一炬。
即使如此,在抗战中,陈寅恪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1944年12月12日,陈寅雀唐代三稿的最后一稿终于完成。但就在这天早上,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随后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但手术没有成功。二战结束后,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然而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看见光明。
抗战胜利了,他却永远地生活在黑暗中。1948年,国民党准备退居台湾,动员了很多学者离开大陆。陈寅恪因对腐败的国民党极度失望,没有去台湾。建国后赴中山大学任教,当时的西南局最高首长陶铸,亲自嘱咐为他修建了一条小道,以方便陈茵雀在工作之余散步,这也是中山大学里面有名的“陈寅恪小道”。但是建国后的史观主旋律,从丰富深邃的中国历史,在那时已然变成了农民起义史、阶级斗争史。陈寅恪却坚持以自己的学术安身立命,主张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亲友学生的疏离,加上晚年又患腿疾之苦,晚景愈发艰苦凄凉。陈寅恪仍是凭借强大的毅力,在最后的十年余生中口述出国学巨著《柳如是别传》。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陈寅却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
易学文化是国学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正统学术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称为国粹。在当今繁荣万象的现代社会,更需加强《易经》理论知识,
上次有期节目和大家聊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假设一个现代的男子穿越到古代以后,他能不能过上三妻四妾的生活呢?原以为会有很多男士向往古代的三妻四妾,但是真没想到,竟然有百分之八十的留言都表示更认同现代的一夫一妻制,甚至还有很多朋友对古代的
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
说起现在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相信很多人都会提起胡适。胡适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与鲁迅齐名。但实际上,有一个人,他初见就用一个问题难住了胡适,“适之无以对”,这个人就是钱穆。作为“史学四大家”,钱穆一辈子的心思都用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上的学
近年来,“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国学班”、“国学院”遍地开,“国学大师”满街走。于丹、易中天、李零、文怀沙、曾仕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孔子学院”开到了非洲大陆……短短数年间,国学由书橱里的“古董”,一跃为“显学”
作为西学东渐和全盘西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几千年来被视为稀松平常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提高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并被冠以“国学”的称谓,国学大师因此应运而生。那么,在民国时期都有哪些举足轻重的国学大师呢?今天,达摩君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民国时期的十大国学大师
小编按:国学网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曾经搞了个“十大国学大师评选”,“十大国学大师”按票数分别为: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王国维当选国学大师第一人,第二是钱钟书,第三是胡适。鲁迅入选,而且排
国学大师是指在文学、历史、哲学、古代科学等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文化巨匠,他们把国学兴亡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1873~1929年)梁启超曾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
季羡林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说起季羡林,很多人都知道。他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还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国学家,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有成就的。但更多的人可
作为西学东渐和全盘西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几千年来被视为稀松平常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提高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并被冠以“国学”的称谓,国学大师因此应运而生。NO.10 刘文典(1889—1958)研究领域:庄子研究、校勘学、目录学、唐代文化史主要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