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16:47 | 浏览:1743
精通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第一个将《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文和德文,介绍到西方。他可以说是一个学霸,也是一个有才华但很守旧的人。他不仅坚持扎辫子,还喜欢女人裹脚,主张男人多娶妻,力推一夫多妻制。
他一生中最常用的一句话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方,嫁在东洋,官在北洋。”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
他是辜鸿铭,像个传说中的人物,很多人会评价他很奇怪。但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这个男人虽然很奇怪,但不可否认他是个牛人。他有多牛逼?
与胡适、梁启超相比,他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学历最高的学者。为什么?相传这位清末的怪节不仅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文等九种语言,还拥有十三个博士学位。他被认为是清朝和清朝第一个精通西方科学语言和东方中国研究的中国人。
辜鸿铭于1857年出生在南洋槟城的尼蒙橡胶园。他的祖先早年从福建泉州迁到南洋谋生。到了辜鸿铭父亲那一代,他不仅当上了当时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经理,还娶了一个葡萄牙老婆。所以辜鸿铭从小就会说闽南话、中文、马来语、英语、葡萄牙语。橡胶的原主人布朗夫妇没有孩子,就把小辜鸿铭当成养子,从小教他读安徒生、格林兄弟、莎士比亚等名著,十岁时随辜鸿铭回到苏格兰。说到这个故事,你觉得怎么样?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被富裕家庭收养的故事。但辜鸿铭显然不想这样解读自己的人生。
由于其惊人的天赋,十五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爱丁堡大学,主修英国文学,辅修拉丁语和希腊语。这是什么概念?给你打个比方吧。辜鸿铭在我们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就已经升入了大学,现在他一定是“神童”和“学霸”的级别了。
1877年,21岁的辜鸿铭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土木工程系,同时学习文史哲学。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很佩服辜鸿铭同时学习土木工程和文史哲,让人觉得这个跨度有点大。而且,他也不是书呆子。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在俾斯麦百年诞辰时发表了即席演讲。演讲太精彩了,他在校园里出名了。
以至于三十年后,当蔡元培来到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的名声如日中天,他成了东方文化的代言人。四十年后,当作家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的作品是欧洲许多学校的学生必读的。从莱比锡大学毕业后,辜鸿铭跟随布朗的安排到巴黎大学学习。
1880年,少年成名的辜鸿铭结束了十四年的留学生涯,回到槟城。此时他才二十四岁,人们可以看到他的金色未来。不久,辜鸿铭被英国殖民政府任命为公职,派往新加坡。
如果按照这个轨迹走,那么辜鸿铭这辈子可能就是一个成功的殖民地政府官员,一个彻头彻尾的西方绅士,不会是日后名扬海内外的中国文化代言人。但是,历史上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同和偶然。
如果我们的故事到此结束。那恐怕只是一个关于学霸如何炼成的故事。
1884年,辜鸿铭被张之洞推荐任命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至此,海外游子开始真正回归祖国。从此,辜鸿铭穿上了黄夹克,扎上了辫子,穿上了布鞋,正式走上了政治舞台和中国近代史的舞台。在为张之洞工作的20年间,辜鸿铭不仅为他做翻译、统筹、宣传工作,在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
张之洞的确是辜鸿铭难遇的知音和伯乐之一,是一位“与他相伴二十余载,虽不敢待书生如云,而始终以礼相待”的明师。此外,在辜鸿铭的策划下,成立了华中地区第一所由中国人建设和管理的自强高等学府。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专门学院。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我经过历史的洗礼介绍给你,我想你一定会很熟悉。因为几经翻译,这个学校的名字现在是武汉大学。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辜鸿铭担任方言老师。而这段职业生涯,从一个助手变成了一个教书育人的教授,在他的后半生变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1917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专门请辜鸿铭做英语教授,开设英语诗歌、希腊语等课程。不久后,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辜鸿铭成为众矢之的。他与胡适、陈独秀等人关于新旧文化之争的精彩辩论,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结果辜鸿铭最后被北大开除,后人说是他和胡适的不合。说到底,其实是理念不同的不合。才华横溢的蔡元培也站在了胡适一边。
然而,从那时起,这位学术巨擘并没有因为他在当时令人骄傲的学术成就而受到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相反,他被反对和诽谤的声音所包围。
浮生半世,这位研究中西的真正爱国的国学大师于192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易经对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已经不必再赘述,医卜星象,奇门遁甲,甚至建筑学,几乎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贯穿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前我将从伏羲到孔子一系列开创发扬者梳理了一下,这里我再把孔子之后的一些对易经发展传承有着重要影响的人
台湾作家杨照在微博上说:“被问到台湾有谁能评论南怀瑾,我只能回应:‘难啊,他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香港作家廖伟棠也说:“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
1925年9月9日,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
他是国学大师,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一生狂傲狷介,脚踢蒋介石,口骂沈从文。他吸食鸦片,解放后又彻底戒除。这个其貌不扬,消瘦羸弱的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刘文典。刘文典,生于安徽合肥,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研究庄子的专家。曾历任北
冯其庸(1924年2月3日-2017年1月22日),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市前洲镇人。1924年2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都是我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他们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文/蓝梦岛主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国学大师”,这是一个被严重滥用的词汇,尤其是在民国时期,似乎随便拎出来一个文人,都敢叫“国学大师”。但实际上,在学界真正有“国学大师”美誉的学者并不多,而黄侃则是其中翘楚,可谓举世公认,含金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启功是雍正帝的九世孙,本姓爱新觉罗,其远祖弘昼为乾隆皇帝之弟。始祖弘昼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儿子,排行第五,封“和亲王”。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
谁是当今中国「十大国学大师」?15年前,由中国最高学府和知名网站发起了关于谁是你心目中国学大师的评选。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钱锺书入围。这一评选曾在当年引发广泛争议,很多人认为鲁迅、郭沫若算得上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曾经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夜狼认为这句话和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异曲同工。一所名校能称之为名校,那是因为曾经有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辉煌。也同时留下故事。清华从一所“清末新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