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23:49 | 浏览:2720
曾仕强也不过如此,打着易经的旗号,拿着弘扬易学的口号去到处讲一些鸡汤,这可能是有些人心里的想法。
不过,渊回认为,当我们看到曾仕强老师对未来事情的一些预测,大家可能会改变这个看法。下面渊回隐晦地把曾仕强老师的这些对未来的预测,做一个简单性的汇总,供大家参考。
1,对于口罩事情的预测。
2,对中原地区发大水的预测。
3,对近来气温升高的预测。
4,对我们民族复兴的预测,说现在是封神榜,看似像唐,实更像周。
5,对于印度未来的预测……
上面只是曾仕强老师对未来的一些看法,渊回这里只做了隐晦笼统的描述和概括,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去私下了解。
说这些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大家看得明白,如果对易学,对易经没有一个深刻了解和掌握的话,是不可能做出如此精准精确地预言的。
其实,真正能客观评价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的评价都会或多或少地加入他们个人的一些主观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能做的也就是,自己不能人云亦云,要充分地在自己了解真实客观的情况下,自己做出一个相应的判断。
上面曾仕强老师做出的一些预言,只是曾仕强老师,一生所做所为当中很少的一些事情。也就是从这些很小的事情,我们就能看到曾仕强老师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老人家对于易学的精深程度,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了。否则的话,怎么能做出上面的那些预言呢?
我们现代社会,无论是我们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是否还能找到有第二个像曾仕强老师那样的人物呢?至少渊回目前没有看到一个。
当然,也许会有一些所谓的隐士高人,他们不露面于社会,不显山不露水,过着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他们的水平可能比南怀瑾老师比曾仕强老师更高,但是这一类人,他们一生都不出来,他们的水平高低与否,其实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太大,所以我们可以暂时把他忽略。除非他们要真正的出山。
曾仕强老师曾经对南怀瑾老师做过一个评价,说南老师是一个杂家。有些同学可能理解的那个杂家说是杂而乱的意思,渊回并不这么认为。曾仕强老师这里所说的杂家,明显就是说学问做的广博,精微的含义,就是说学问做得非常广,非常博大,并且非常精微的细致。当然,也允许大家有不同意见,渊回这里也只是说了自己的看法,仅此而已。
对于南怀瑾老师也是一样,你在当今世界就找不到第二个类似于,或者超过于南怀瑾老师的人。
曾仕强老师可能讲易经讲道家更多一点,南怀瑾老师可能讲儒释道侧重于国学传统文化,侧重于修身修行更多一点。无论如何,这两位大师所留下来的资料是可以互相拿来参考的,互相借鉴的。
这两位大师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就像一个蜡烛,你燃烧得越大,发出的光亮越强,可能周围的黑烟就会越大。渊回也见过一些对这两位老师的负面评价。不过,看过去也就一笑了之了。因为实在没多大意思,你反对这两位老师,也允许你反对。但是,你要能提出一些比较有针对性,比较新奇的,比较能够激发人们去学习的观点啊。
那些反对意见,要么就是为了名利踩低别人,抬高自己的。要么就是在那里咬文嚼字,硬挑毛病的。再或者就是在那里捏造事实,胡言乱语的,没有丝毫的逻辑。
如果有不同意见,大家坐下来慢慢聊,共同说明一下,看看哪个才有道理。有问题说出来共同解决,这样大家才能共同去进步。而不是一味的自己在那里发牢骚,或者一味地去黑别人。
还有些人总是说这两位老师没有什么学术上的成就,不足为论。这种观点其实站不住多大脚的,学术是什么?它能吃还是能喝?要知道站在象牙塔尖上,你下不来是很危险的。提倡学术,提倡严谨是对的,但也没必要钻进书本子里出不来呀!
纵观当今世界,横看最近百年,还有哪个人普及国学,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有像南怀瑾老师和曾仕强老师这样功德成就呢?至少渊回目前没有看到。也许是渊回视野太窄,也许压根就没有。如果真的有,请大家告诉渊回,也让我们开开视野,共同学习学习。
以上内容,只是渊回的个人经验,见解。不足为论,仅供大家参考,大家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大家长按点赞,一键三连,关注渊回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更新,我们下期内容再见,谢谢大家。
杨志威,河南商丘人,1977年出生,现代易学先行者,自幼多次拜师,研习奇门遁甲,命理解析,中国相术,时空预测术。在阴阳宅堪舆术领域,深得江西赣州三僚曾廖二家真传。先后获得:著名命理预测师,奇门遁甲高层策划师,中国著名相师,中国百大正宗杨公堪
酒桌上,“躲”是最下等策略!《易经》大师曾仕强:为你支3招!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最初的礼仪,到后来的情怀,再到如今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很多方面。亲朋好友聚会离不开酒,公司团队聚餐少不了酒,洽谈生意合作少不了酒,婚丧嫁娶宴席离不开酒
台湾作家杨照在微博上说:“被问到台湾有谁能评论南怀瑾,我只能回应:‘难啊,他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香港作家廖伟棠也说:“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
1925年9月9日,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
他是国学大师,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一生狂傲狷介,脚踢蒋介石,口骂沈从文。他吸食鸦片,解放后又彻底戒除。这个其貌不扬,消瘦羸弱的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刘文典。刘文典,生于安徽合肥,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研究庄子的专家。曾历任北
冯其庸(1924年2月3日-2017年1月22日),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市前洲镇人。1924年2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三个影响最大的流派。一个是以毛泽东为集大成者的马列主义唯物史观派;一个是以梁漱溟为开山祖师和主要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学派;最后一个是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西化派。毛泽东是不拘小节,洒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之称。追溯其家族历史,祖父37岁就病故,父亲仅活到41岁,长兄亦英年早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由衷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从此立志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谁是当今中国「十大国学大师」?15年前,由中国最高学府和知名网站发起了关于谁是你心目中国学大师的评选。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钱锺书入围。这一评选曾在当年引发广泛争议,很多人认为鲁迅、郭沫若算得上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曾经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夜狼认为这句话和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异曲同工。一所名校能称之为名校,那是因为曾经有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辉煌。也同时留下故事。清华从一所“清末新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