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28:07 | 浏览:2943
1
不焦虑。
“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出生于1930年,今年已经93岁了。
临近期颐之年,他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言谈举止“风度翩翩”。
日常生活中,他很少吃药,几乎没生过病。
周边的人都非常好奇,时不时跟他请教养生秘诀,以及保健方式。
陈可冀教授认为,天下万物皆有寿命,都有它的循行规律,人也不例外。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遗传,只有小部分跟后天努力有关。
所以,没有必要不要过分纠结,最要紧的是活出精彩,活得有质量,有深度。
有了这样的良好心态做基础,人就不会陷入焦虑,生活不疾不徐,工作按部就班,这反倒是对健康最好的呵护。
2
心态稳。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生活节奏快,人们压力大。大家都争先恐后,竞争自然异常激烈。
陈可冀教授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压力过大,就会形成一种精神“毒素”,如果一直得不到疏泄排解,就会演变成心理问题,成为健康杀手。
所以,及时清除这些“垃圾”,非常必要,它也养生工程的重中之重。
陈可冀教授说,平稳的心态,是对付一切问题的关键。
建立起良好的心态,笑看风云,静待花开,安步当车,压力得到缓释,精神春光明媚,是健康长寿的坚实基础。
3
家和睦。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家庭是幸福的摇篮,也是温馨的港湾。
而夫妻,则是家庭是重要单元。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快乐的发源地,是精神的“伊甸园”。
关于夫妻关系的经营,陈可冀教授的比喻十分形象:夫妻关系要像“桃花源、杏花村”,不能像“多‘恼’河、狗不理和火药库”。
家庭和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支持。
巴尔扎克说过,结婚之前,要睁大眼睛;结婚之后,则要睁一眼闭一眼。
我想送给天下夫妻一副对联:
和睦一家生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4
别闲着。
生活里,有这样一个现象:一辆电动车长期闲置,即便很新也会很快报废;而经常奔跑,反倒性能卓越,寿命很长。
陈可冀教授说,无所事事,英年早逝;平常多动,百病不碰。
伏尔泰的“生命在于运动”,精髓也在于此。
放眼周边不难发现,一些人在退休之后,开始了颐养天年模式,什么事也不做一味“享受”。
时间一长,他们精神萎靡不振,老态龙钟。
陈可冀教授90岁照样出诊、看病,保持工作状态,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对他来说,“有事可做”是价值的体现,也是充实生活的象征。
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仅带来精神愉悦,心灵充实,思想丰盈,还是养生保健的“不二法门”。
5
修身心。
陈可冀教授主张,养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脑体结合”,并行不悖。
他日常工作属于脑力劳动,下班后,他就会找一些“体力活”加以调节。
年轻时代,陈可冀教授最爱游泳,在水里搏风激浪,酣畅淋漓。
上了岁数之后,他依然没有割舍这份爱好,不过频次和强度逐渐下调。
后来,他把运动方式改为散步。每天晚饭后,他都会门遛弯,基本上都保持一个小时左右。他说,散步能够让心情放松,缓解疲惫。
人到老年,一定要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方说唱歌、跳舞、打麻将;钓鱼、书法、太极拳等,对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6
吃得好。
陈可冀教授认为,吃得好,不一定是大鱼大肉,饕餮盛宴,而是营养全面,膳食平衡。
很多人认为,进入老年期,身体各项机能下降,饮食清淡不近肉食比较好。
陈可冀教授却持反对态度,他指出“纯素食”并不不可取。它虽然有利于体重的控制,但也会增加一些患病的风险。
陈可冀教授认为,老年人以素食为主可以,但同时要配合一定比例的肉类、蛋奶等食物,有效预防营养不良,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关于“吃得好”,陈可冀教授建议一定不能吃太饱,每顿饭保持在七、八分饱就可以了。
一言蔽之,就是吃饭细嚼慢咽,定时定量。
7
听音乐 。
有这样一个说法,音乐的“乐”,在古代跟“药”是同一个字,过去的智者早就明白,音乐功能强大,它是可以治病的。
对于这一点,陈可冀教授非常赞同。
人到老年,睡眠质量的好坏,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
古稀之年,陈可冀教授也曾有过睡眠不好的情况。他就在睡觉前听一些自己喜欢的戏曲或者音乐,没想到效果显著,睡眠质量大为改善。
从那以后,他对于音乐更加垂青。
有时候品茶、读书、静坐,都会放上一些中国的传统乐曲,陶冶精神,舒缓情绪,对于心灵是一种极好的濡养。
我觉得,音乐是我们最好的精神伴侣,有了她的经常陪伴,开心快乐,形影不离。
8
顺自然。
陈可冀教授是个“自然主义”者,他有个“座右铭”:大道至简,顺其自然。”
他认为,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逆转。想得开,看得透,才能健康长寿。
有这样一些老人,为了多活几年殚精竭虑,四处寻求所谓的灵丹妙药,或者求取养生之道。
身体偶有小恙就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过度的忧虑,逐渐会演变成沉重的心理上负担,如此一来,身体又怎么会好呢?
陈可冀教授指出,顺应四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是一个人健康的“必由之路”。
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复杂,吃好,睡好,心情好,这些简单的元素,恰恰是健康最重要的原因。#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中国历史上,若论文化发展的盛况,除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民国时代中西混沌的文化过渡期也可谓“百花齐放”。民国时期社会更迭,万象更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织,是一个学术开拓的时代。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各种学派的名家大师,社会文化与科学也得到了
1925年9月9日,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
他是国学大师,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一生狂傲狷介,脚踢蒋介石,口骂沈从文。他吸食鸦片,解放后又彻底戒除。这个其貌不扬,消瘦羸弱的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刘文典。刘文典,生于安徽合肥,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研究庄子的专家。曾历任北
近年来,“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国学班”、“国学院”遍地开,“国学大师”满街走。于丹、易中天、李零、文怀沙、曾仕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孔子学院”开到了非洲大陆……短短数年间,国学由书橱里的“古董”,一跃为“显学”
近两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在播出之后收到了无数好评,大家对于剧里的人物形象也有着很高的议论度。其中有一位北大教授,留着长辫子手持一杆烟枪,口若悬河让人印象深刻,事实上在历史中他也是真实存在的,他是学识渊博的大师,留学海外多年,
名声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把人捧上云端,也能让人坠落悬崖。一、 文化学者成为明星学者余秋雨是中国颇有名气的文化学者,他的散文往往是通过优美的文字来讲述中国大地上的文化知识。最为人所知的散文集就是《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这一类文化散文刚出现在市
小编按:国学网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曾经搞了个“十大国学大师评选”,“十大国学大师”按票数分别为: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王国维当选国学大师第一人,第二是钱钟书,第三是胡适。鲁迅入选,而且排
20世纪以来“国学大师”这个称呼有点泛滥,稍有点名气的文化人,会被各种人称之为“国学大师”,其实“国学大师”这顶帽子真不是谁都能戴的。“国学”是对中国学术的简称,“大师”系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尊称,“国学大师”则是指其学问在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
季羡林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说起季羡林,很多人都知道。他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还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国学家,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有成就的。但更多的人可